7岁小骑手斩获多项佳绩 用车轮刻下热爱与坚持
本文转自:池州日报
□ 记者 徐婷
在华东地区的自行车赛场,7岁的池州男孩王一山早已是小有名气的小将。从5岁那年跨上单车学会骑行,到如今在各类赛事中屡屡摘得奖牌,这个与两轮自行车结下深厚缘分的孩子,正用汗水与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骑行故事。
王一山与自行车的缘分,始于一个孩童最朴素的愿望——像其他孩子那样,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。5岁那年,家人为他购置了一辆20寸自行车,以当时他的身高来看,车子明显偏大,没想到扶着车练习几分钟,他就稳稳学会了骑行。“当时就觉得这孩子协调性特别好,小手把车把握得稳稳的,骑得扎实,那股专注劲儿,活像个老练的小骑手。”父亲王吉龙回忆道。
王吉龙特意也买了辆自行车,只为能陪儿子一同骑行。此后,父子俩常结伴畅游平天湖,车轮滚动间,不仅饱览了沿途风光,更让亲子关系在默契互动中愈发紧密。
2023年8月初,5岁半的王一山完成了一次“壮举”——从池州城区到九华山机场往返骑行,全程52公里。尽管路途不轻松,他却全程兴致勃勃,沿途风景让他目不暇接;抵达终点后,看到飞机的新奇、吃到方便面的满足,这些简单的快乐成了他格外珍贵的记忆。
8月底,王吉龙又萌生了大胆的想法:用两天时间挑战九华山后山朱备段骑行,全程120公里。彼时正值酷暑,王一山却不喊苦累。沿途的叔叔阿姨见了都心疼不已,纷纷递水送西瓜。最终,他顺利完成了这场120公里的骑行挑战。王吉龙也由此愈发清晰地感受到,这个年幼的孩子身上,有着远超同龄人的韧性。
陪伴儿子骑行的日子里,王吉龙在骑行圈中认识了不少同好,也得知了一些少年骑行比赛的信息。
抱着“试一试”的想法,王一山开始征战赛场。去年6月,他第一次走出池州,参加魅力江苏自行车联赛南京汤山站自行车联赛,便斩获第四名的好成绩,这让他对骑行比赛的热情愈发高涨。
今年以来,王一山的赛场表现更是令人惊叹。他先后参加了杭州2025越野越有趣山地自行车嘉年华挑战赛、马鞍山2025ADL山地自行车速降赛等六场赛事,涵盖山地自行车、速降自行车等多个项目,一举拿下四次冠军、一次亚军和一次季军。成绩的背后,是他惊人的速度提升——去年父亲还能与他并驾齐驱,如今已被远远甩在身后,有时甚至需要骑摩托车才能跟上他。王吉龙认为:“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靠的是热爱与坚持,毕竟王一山从未接受过系统训练,却有着较好的身体协调性和耐力,这为他在骑行中助力不少。”
BG视讯官网赛场上的从容,离不开赛前的精心准备。王一山告诉记者,每次比赛前一天,他都会独自试车,胸前挂着摄像头记录全程。回到住处后,他会反复回看视频,仔细规划路线:哪里可以加速冲刺,哪里需要减速避让,每个细节都在脑海中演练无数遍。“比赛前试车时爸爸只能在起点等着,全程几乎都是一个人,有时候会怕碰到小动物。”王一山说,“但心里就想着必须走完路线,恐惧就被专注取代了。”充分准备总能带来回报,每次正式开赛,他的成绩都比试路时更为出色。“比如7月6日在马鞍山的自行车比赛中,正式比赛比试车快了4秒钟。”王吉龙告诉记者,别看区区4秒,在短距离速降赛中,有时能拉开两三个名次的差距,对年幼的选手来说,这是技术与心态双重突破的证明。
骑行路上,摔倒在所难免。因路滑等原因,王一山摔过不少次,但他从不气馁,还常说“高手都是摔出来的”。有时摔倒后,他顾不得擦拭自己的伤口,反而先把自行车仔细洗干净、吹干——在他心里,车子是并肩作战的“战友”,必须悉心呵护。
对王一山来说,骑自行车带来的是“自由的感觉”,但他从不盲目追求刺激,“只做把稳的事情”是他的骑行准则,平时骑车也会主动选择安全的环境。而家人的全力支持,也是他骑行路上最坚实的后盾。“自行车骑行有些危险且辛苦,但只要孩子喜欢,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尽情追寻热爱。”王吉龙告诉记者,家里为王一山配备了齐全的安全设备,且从不强迫他骑行,状态不好时就暂停,一切以他的兴趣和身体为重。即便如此,骑车“ 溜一圈”对王一山而言早已像吃饭一样,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日常。
一场比赛的骑行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,但戴着头盔、手套等装备在烈日下奋力拼搏的王一山,总会全身湿透。可每当被问起是否会放弃时,他的答案永远是坚定的“不”。“因为热爱,所以无惧。”王一山直言。
赛场之外,骑行还为王一山带来了珍贵的友谊。他在比赛中认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,大家时常通过电话交流骑行心得,分享彼此的进步与快乐。父亲则是他最坚实的后盾,每场比赛都陪伴左右,见证着他在骑行路上的每一次突破,共同的骑行旅程也成了父子间独特的情感纽带。
从平天湖畔的悠闲骑行,到各大赛场的激烈角逐,王一山用小小的车轮丈量着大大的世界。对他而言,自行车不仅是一项运动、一种爱好,更是成长路上最忠实的伙伴,载着他的热爱与勇气,不断驶向更远的前方。而这个男孩心中早已埋下梦想的种子:“未来想当名车手,骑遍全球,见到更大的世界。”